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两学一做> 先进事迹报道 > 正文

闽西第一村——西安社区书记章联生:顺民心 办实事

2016-08-05 17:42: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龙岩市新罗区西安社区党总支书记 章联生

尊敬的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西安社区过去叫西安村,处于龙岩市城乡结合部。我1987年开始担任党支部书记。近三十年来,西安村根据城郊型农村的特点,深耕细作,从脱贫致富到全面小康,从美好家园到文明社区,旧貌换新颜,成为闽西第一村。

1978年,我当选西安村大队长,为村民办了些实事。1983年,招工到市糖烟酒公司,担任总店经理,管辖22个商店。

1986年12月的一天,龙岩市整党工作队队长饶宝兰突然来找我,说:“你的老家西安村太穷了,干部群众联名写信,要求你回去当书记。”一听这话,我就笑了:“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早就想做城里人,好不容易才跳出农门,皮鞋还没穿热,哪有再回去穿拖鞋的道理?”饶队长走后,我以为这事就过去了。没想到,当天晚上,回家一看,客厅里都是人。原来,村里得知我不愿回去,叫了几个老人来劝我。我的堂叔说:“你就忍心自己过好日子,让我们连肉都吃不上,病了连医院都住不起?”

他的话,让我无言以对。我从小就失去了母亲,跟着奶奶长大,乡亲们没少接济我。那一刻,我感到非常内疚。望着老人一双双期待的目光,我不忍心拒绝,更抹不掉乡亲们的殷切期望,我说:“那让我考虑考虑,还得选举呢。”

我面临人生最艰难的选择。在城里生活安逸,进步机会多,回村困难重重,万一打不开局面怎么办?家人朋友都投反对票,劝我好马不吃回头草。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老书记打电话告诉我:“你以高票当选村支部书记。”乡亲们的信任,让我下决心,砸掉自己的“铁饭碗”,帮助村民捧上“金饭碗”。1987年3月,我临危受命,回村任职。

那时的西安村青年跑光,老人守摊,土地抛荒,农民年收入不到300元。西安村地处城郊,319国道穿村而过,人均不到二分地,传统农业显然没有发展空间。这样的地理位置,发展工贸有相当的优势。我凭着对市场的了解,提出发展街头经济的思路,建店面、盖市场、做生意。这一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赞同。我原来想办一个公司,让家家户户入股。但那时群众没钱,筹资很困难。晚上,村里一些干部来找我说:“既然筹不到钱,就让我们集资入股吧!”我坚决不同意,对他们说:“我们的责任是让全村都富起来,干部不能搞特殊。”店铺必须由村里统一兴建,带动村民发展经济。

我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拿到银行贷款,在319国道两侧建起了114间的店面。商铺还没盖好,找我开后门的人已经踏破门槛。有天晚上,一位老板来到我家,说:“店面全部租给我,我当二房东,赚钱你我对半分。”说实话,我一家穷了好几代,也需要钱,但人在做,天在看,这事决不能干。我决定公开招标,让村民租店面做生意,既解决劳动力出路,又增加集体收入。

随后,我们利用店租作为启动资金,采取独资、联营等形式,先后创办了旅社、车队、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活性炭厂、采石场等10多家村办企业,兴建了水果、副食品、鞋业3个专业批发市场,建成了闽西第一条村级商贸走廊。如今西安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村财年收入达1500多万元。从1990年至今,连续名列龙岩村级首强。

西安村虽然富了,但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却令人担忧。一些村民忙着盖新居,违章搭盖、占道建房的事时有发生,引发矛盾纠纷,甚至打架斗殴。有一天,接到电话,说是村头有人在打架。我立即赶到现场,原来是一家盖新房子,一边占用村道,一边占用邻居地界,双方一言不和,大打出手,差点酿成血案。我开始考虑搞新村建设,在全市率先试点,盖起37幢联体农民别墅,通过评选,让困难农户优先入住。还先后安装了自来水,铺设了水泥路,建起了幼儿园、村部大楼,一个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新农村逐渐在形成。

西安村地处复杂地段,流动人口多,治安混乱,村民“无钱不安心,有钱不放心”。有一天下半夜,突然听到外面有动静,悄悄起来一看,有个小偷正在对面行窃,我抄起棍子,冲了出去,邻居也赶来了,小偷还是没抓住。没想到,此后又有几户人家被小偷光顾。看来,狠抓治安势在必行。1999年8月开始,我村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民间110联动队”、民间义务消防队,设立了电子监控中心,实现了全天候监控,群众有了安全感。

有位村民,最早在村里租店做生意发家。晚上没事,就去赌博、泡歌厅,天天灯红酒绿,很快就把家产挥霍一空。当时这类事还不少,这使我意识到,仅仅经济发达是不够的,如果不提高村民素质,村民的富有只能昙花一现,无法持续。就这样,我们先后建起了文化广场、展览室、图书室、老人活动室。还开办了各种培训班,成立了文艺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村民业余时间各得其所,逐渐养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必须由村民共享。我们创新村级管理,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我平时有个习惯,喜欢到村民家里串串门,聊聊天,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多年来,写下了56本民情日记。我把老百姓的愿望、需求一一记下来,逐项解决。村里每年拿出630万元,发放48项福利金。学生有奖学金,住院有补助金,老了有敬老金。我们还对遵纪守法、孝敬老人、家庭和睦等进行奖励,最多的每户一年可以领到1万多元。我觉得西安村经济发展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群众过得越来越幸福。

这几年,随着西安村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大企业想挖我去当总经理。他们对我说:“你创造了西安村奇迹,自己却没有发财。你不图自己享受,总得为孩子着想。”我说:“我的钱够花,衣食无忧,两个女儿都有工作,生活过得去,我不能抛弃村民自己去赚大钱。” 说句心里话,西安村发展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比什么都重要。

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基层党员干部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关键是自身正,掌好舵,顺民心,办实事。我只希望在百年之后,人们还会说,这是一个不计个人得失、热心为民办事的人。

谢谢大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相关评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