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两学一做> 先进事迹报道 > 正文

赤溪村村支书杜家住讲述扶贫第一村的变迁

2016-08-04 21:43:3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党总支书记 杜家住

尊敬的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赤溪是一个畲族村,位于福鼎太姥山下,与霞浦县交界,四周崇山峻岭,几乎与世隔绝。八十年代,赤溪十分贫困,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66元,吃的是地瓜米加苦菜,全村找不到一块完整的碗碟。有一户人家,婆媳两人只有一条裤子,婆婆上山采茶,媳妇就只能裹着破棉被呆在家里。

1984年6月,《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反映赤溪村贫困状况的报道,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拉开了全国扶贫攻坚的序幕。赤溪村也因此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一开始,采取输血式扶贫,赤溪村的面貌没有多大改变。土地贫瘠,上级送来的树木果苗、羊羔兔种都长不大,变不了钱。村民雷文进一家三兄弟,因为穷,都没娶上媳妇,分到三只山羊羔,还没养一个月,就把它们杀了熬汤喝。工作组问他:“你怎么能这样做?”他说:“反正也养不大,等它们饿死病死,还不如杀了补补身子。”

1993年,赤溪开通了到磻溪镇的沙土公路。借通路的机会,村党支部决定,既然“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那就把偏远的自然村整体搬迁到山下,确定下山溪自然村第一个搬迁。

一说到要搬迁,山上山下都炸开了锅。山上的人故土难离。村两委到下山溪召集村民开会,会场闹得不可开交。有个村民首先跳出来,说:“老话讲,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我们这里穷是穷,总比在别人地头当小媳妇好。”有的村民说:“好歹这里有山有林,下山后喝西北风?”有的村民还担心,死了以后埋在哪里。

山下的村民反应也很激烈,不愿意有人来抢饭碗。杜家的族长冲到当时的书记黄国来家,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杜家子孙兴旺,靠的是风水好,你在家门口盖房子,风水破了,你担当得起?”当时我在村里当文书,我叔叔也是个难缠的主,书记叫我去做叔叔的工作,刚进他家门,就被骂得灰头土脸:“你们这群败家子,土地都割出去,还有脸来找我?”说着操起扫帚把我赶了出来。

两头不讨好,党支部一班人没有灰心。大家分头挨家挨户做工作,跑断了腿,说破了嘴,才把村民的思想做通。由此,让我体会到,群众都是明白事理的,只要把工作做到位,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

1995年4月,两排22榴新房建成,下山溪村民全部搬进新居。村两委总结经验,把另外11个自然村群众分三期陆续搬迁长安新街两侧。

为了安顿新居民的生活,村党支部采取一户一策、帮带扶持的办法,引导他们生产自救,谋取生路。有的种茶种果,发展绿色经济;有的外出务工,学习谋生技能;有的摆摊设点,出售土特产品。村民吴敬大在江西打工时交了女朋友,家里穷,婚事一直拖着。他会开车,村干部找到他,说:“公路通了,你要是买辆车跑运输,自己赚钱,还方便大家,一举两得。”吴敬大开了窍,筹钱买了面包车,不但还清了借款,还欢欢喜喜地把媳妇娶回家。

村党支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杜赢大学毕业返乡创业,看到了高山白茶的市场前景,有了办茶叶加工厂的想法,没有本钱。党支部帮他担保,向信用社贷款办厂,生意很快红火起来。我们发展他入党,他又带动了6户村民种茶发了家。

2009年,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就一直琢磨: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全面奔小康,就得有一个支柱产业,带动村民发家致富。这时,一个浙江老板找上门来,说:“下山溪水源丰富,我想投资开发水电站,给村委会分红,一年至少三、五万。”当时我们还是“空壳村”,这笔收入不算少。村两委开会研究时,各有说法,争持不下。有的说:“这是好事,溪水不利用起来,也是白白流掉。”有的说:“我们在太姥山和杨家溪景区的中间,山清水秀,为什么不搞旅游?”有的说:“开发电站肯定要拦水,没有了水,那还叫溪吗?。”道理越争越明:开发电站只是蝇头小利,开发旅游才是长久之计。

通过乡贤引荐,我们找到闽南老板庄总,几次登门拜访,把他请到村里考察。庄总却泼来一盆凉水,说:“赤溪村基础设施差,开发旅游投资大,不划算。”我对他说:“可以先开发投资小的项目,有困难一起解决,跑腿的事,你尽管吩咐。” 庄总被我们的诚意感动,投资创办了万博华旅游公司,先后开发了户外拓展运动、九鲤溪漂流、蝴蝶生态园等项目。

开发七彩农场需要100亩地,涉及50户村民。有几户死活不肯租,他们说:“就靠几亩地过日子,租出去,我们还能干什么。”我给他们算经济账:“出租地能收一笔租金,又可以到公司上班领工资,挣了双倍的钱,还不划算?”

好不容易做通村民的思想,协议也签了,又出现了意外。一天夜里,我家的门被拳头擂得咚咚响:“杜家住,你给我滚出来,老子要找你算账!”我开门一看,吴敬唱瞪着眼,好像要吃了我。他说:“租地协议有猫腻,没说清楚,谁也别想动!”我把他劝回家。心想,牛有时也会犯浑,想驯服它,就得扭住“牛鼻子”。第二天,我们请来了法官和律师审查协议,当面向村民做解释,平息了这场风波。

旅游开发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抓住商机,各显神通,开办的小吃店、农家乐、小超市、民宿达50多家,腰包鼓了起来。201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600多元,步入小康生活。

赤溪村的扶贫成果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央媒体纷纷到我们村采访。习总书记看到报道后,非常高兴,作了批示。今年2月19日,习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和我村干部群众视频连线,我们倍感振奋,欢欣鼓舞。

赤溪村三十年的变迁,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党支部。事实证明:扶贫脱贫的根本在于自力更生,扶贫先扶志,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再穷的山村也能走出困境,旧貌换新颜。

谢谢大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相关评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