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党员风采 > 正文

总有一种气质让你泪流满面

2016-06-21 13:34:02 陈子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图片均为新华社微电影《红色气质》画面截图。新华社发

2016年2月推出的动漫说唱“神曲”《四个全面》,让人们看到了新华社“萌”的一面。此次,《红色气质》微电影按照院线标准制作,适合电视、网络与移动终端等多平台、多渠道传播,显现出新华社“大气文艺范儿”的又一面

新华社拍电影了!

20日上午9时50分,新华社发布了《红色气质》微电影形态可视化全媒体产品,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献上一份特别的礼物。

9分5秒的时长,95年的历史,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动”了起来,各个时期的先烈与英模“同框”定格,过去与现在彼此“穿越”。中国共产党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走过的95载风雨历程在影片中重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主题在影片中彰显。

历史深处 他们是谁?

一张照片,定格一个瞬间;一组群像,打开一部史册。

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赵一曼、杨靖宇、左权、彭雪枫、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一个个共产党人从历史深处走来,组成宏大的英雄群像,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红色气质”。

他们有的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教科书”人物,有的是历史深处的“生面孔”。他们直面生死,笑对劫难,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与生命。

——他们是始终为了人民、始终与人民同在的共产党人。

鲜活的影像,讲述了共产党人在关键时刻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无畏,也展现了他们最灿烂的笑、最柔软的情和最难割舍的万般眷恋。

在“时空隧道”中,一位位共产党人通过光影进行“对话”。他们有的已经离去,化作了黑白的影像;有的仍生活在我们身边,挺起时代担当的脊梁。共产党人身上的“红色气质”,从过去到现在,依旧如初,穿越时空。

党的同龄人追忆父辈 吐露何种心声?

今年95岁的瞿独伊,是瞿秋白唯一的女儿,曾是新华社驻莫斯科首任记者。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新华社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社长,《国际歌》第一个正式汉语译者。1935年福建长汀郊外,瞿秋白正是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从容走向了刑场。那时,瞿独伊还是个孩子。

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瞿独伊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了毛泽东主席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隔14年,她见证了父辈用牺牲换来的这一天。

曾经,瞿独伊并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父亲,哪里来的割舍亲人、笑对生死的勇气。

今天,她道出了答案:“他信仰,信仰这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并为之奋斗。”

面对镜头,瞿独伊用俄语再次唱起了《国际歌》。

焦裕禄的“全家福”照片 缺了谁?

91岁的新华社原总编辑冯健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之一。50多年以来,这篇名作让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全国。片中,冯健以记者的视角,向人们述说焦裕禄身上的共产党人情怀:“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很多人只知道焦裕禄是一位光辉典型,却不知道他的另一面:会拉二胡,会写诗,能歌善舞,在歌剧中出演过“男一号”;即便满脸风沙,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依旧是“高颜值”。这样一个内心丰富的“文青”,为治理兰考“三害”、让老百姓吃饱饭,忍着肝癌的病痛日夜操劳,甚至没空陪陪家人。

其实,他对妻子和儿女充满柔情。每次回家,孩子们就一拥而上,他胳膊上挂一个,脖子上吊一个,后背上背一个,其乐融融。然而,直至去世他也没来得及与家人拍一张合影。

在《红色气质》中,借助特效,焦裕禄“走”进妻儿中间,和他们“合照”了跨越时空的“全家福”。

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 有何珍贵典藏?

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重逢相聚”,与家人“重逢”;3D还原的历史瞬间,人物和场景“动”了起来,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活”了起来。新媒体理念和技术制造的特效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感受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

这些珍贵的照片,正是取材于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这是目前全世界馆藏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照片档案馆之一,收藏了自1892年以来的珍贵历史影像,目前已藏有1000余万张数字化照片和200余万张胶片底片。可以说,推开中国照片档案馆的大门,就是打开了一部“国家相册”。

多年来,出自中国照片档案馆的无数经典照片广泛流传,可它们的“娘家”却一直鲜为人知。此次,通过电影的呈现,这处鲜为人知却极富内涵的典藏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2016年2月推出的动漫说唱“神曲”《四个全面》,让人们看到了新华社“萌”的一面。此次,《红色气质》微电影按照院线标准制作,适合电视、网络与移动终端等多平台、多渠道传播,显现出新华社“大气文艺范儿”的又一面。主创人员介绍说,这是一个“走心”的作品,是新华社在全媒体报道上的又一创新成果。 (记者陈子夏)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新媒体专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相关评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