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发改委碳排放交易> 碳金融 > 正文

以碳金融产品创新打破分割的碳市场

2016-06-17 12:33:4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陈虹虹   我来说两句

---专访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

导读: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认为,目前中国碳市场是分割的区域市场,存在规模小和市场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北京正在进行跨区域碳市场对接,以扩大市场规模,而碳金融产品创新能够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这也是北京积极开发碳金融产品的主要原因。

本报记者 危昱萍 北京报道

自2014年起,我国七个碳交易试点地区陆续推出了数十个碳金融产品。其中,备受推崇的是碳排放配额回购产品,这是目前最具有可持续性的产品之一。

2014年12月30日,北京环境交易所(下称“环交所”)促成国内首单碳排放配额回购交易,被视为北京碳交易试点建设进程中的里程碑。

除了碳配额回购外,环交所还推出了场外掉期产品等碳金融业务。

“相比其他省市,北京的优势在于,它是碳交易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地区。”环交所总裁梅德文说。近期,环交所还牵头成立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下称“绿金委”)碳金融工作组,具体负责碳金融相关工作的研究和推进,而梅德文兼任绿金委副秘书长一职。

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梅德文,回顾北京碳交易试点市场过去两年多的发展,特别是在碳金融方面的研究和发展。

进行跨区域碳市场对接

《21世纪》:自2013年11月28日启动以来,北京碳试点已开市两年多。今年进入第三个履约季,市场和企业都有哪些表现?回顾过去,您认为北京碳市场有哪些亮点?

梅德文:北京2015年年底将重点排放单位的门槛由原来的10000吨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5000吨二氧化碳排放,新增重点排放单位将达400余家。目前新增重点排放单位开户数量稳步上升,正在抓紧进行交易及履约工作。而已有的重点排放单位经历过2个履约年度,对碳交易各项流程已经比较熟悉,各项履约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至于北京碳市场的亮点,我认为至少有以下4点。

第一,政策法规体系完整。北京市通过地方立法确立了碳排放总量控制、配额管理、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报告和第三方核查等基本制度,构建覆盖碳市场闭环运行全过程的制度政策体系。

第二,核查数据质量基础扎实。围绕碳排放管理,实行了第三方核查机构和核查员的双备案制度,对碳排放报告实行第三方核查、专家评审、“第四方”核查机构交叉抽查,保障碳排放数据质量。

第三,配额核发适度从紧。对重点排放单位的既有设施,确定不同行业2013—2015各年度的控排系数,实现既有设施碳排放量逐年下降。发布93个细分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强化新增设施排放的约束力。

第四,是不断完善机制。注重创新,北京在全国最先出台抵消管理办法,开展碳汇交易并进行抵消,最早开展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与河北省承德市实行“统一机制、一个市场”的跨区域碳交易机制,目前跨区合作区域将拓展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7.740, -0.07, -0.90%)市。

《21世纪》:除了亮点,北京碳市场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梅德文:首先,北京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在七个碳交易试点中,北京总体的碳排放量仅高于深圳,配额规模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发展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增强。同时,北京也依据自身产业结构条件,降低了重点排放单位参与门槛,进一步扩大了交易主体的范围。

还需要权衡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北京碳市场处于金融监管的核心地带,对于金融产品开发、创新的监管力度相较于其他试点地区更为严格,而碳市场的发展又需要金融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相关产品开发时吃透吃准政策要求,不做越界或者有违相关政策精神的“金融创新”,对交易所的研究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碳交易产业链最完善

《21世纪》:北京都推出了哪些碳金融产品?

梅德文:北京环境交易所联合中信证券(16.390, -0.10, -0.61%)等推出了碳配额回购、碳排放权场外掉期,同时还推出了绿色租赁、绿色股权投资基金、PPP等业务,还有一些产品正在研究和报批。

以碳配额回购产品为例,这是一种通过交易为企业提供短期资金的碳市场创新安排,也是目前可复制性较强的一款碳金融产品。

我认为,这种碳配额回购产品形成了资产的正向流动。

首先金融机构因为有控排企业的排放权抵押质押,就愿意向控排企业购买配额,相当于控排企业通过碳排放权融资。

另一方面,控排企业还可以把钱放给金融机构,做一些金融理财,金融机构又能获得金融服务的收益,那么控排企业又有了类似于投资收入,这就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资产正向流动。

另外,北京还推出了碳排放权场外掉期交易。这种交易是场外交易双方以碳配额为标的物,以现金结算标的物即期与远期差价的场外交易活动。具体交易条款由场外交易双方自主约定,交易所主要负责保证金监管、交易鉴证及交易清算和结算。它为碳市场交易参与人提供了一个防范价格风险、开展套期保值的手段。

《21世纪》:环交所为什么要推出这些碳金融业务?和其他试点相比,北京有何优势?

梅德文:碳金融产品和碳金融业务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市场。

首先,这是履约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比如场外掉期业务就满足了客户管理配额市场风险的需要,配额回购产品满足了中型履约企业的融资需要。

同时,这也是碳市场金融化的内在规律。碳市场天然就是个金融市场,随着碳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扩大,金融机构参与程度深入,金融产品的创新会更加丰富。

北京的优势在于它是碳交易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地区,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大型央企总部都在北京。目前全国碳市场的设计团队也在北京,他们是未来可持续碳金融产品研发的重要利益相关方。

碳金融促进市场流动性

《21世纪》:很多业内人士抱怨,目前的碳市场本身流动性不强,而很多碳金融产品,没有照顾到企业的需求,成了推出后就没有下文的“PPT项目”,你对此怎么看?环交所在设计碳金融产品或业务时又是怎么考虑的?

梅德文:碳金融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交易的关键。对于市场包括交易所在内的各类利益相关方来说,需要一个相互了解、不断启发和摸索的过程。因此,碳金融产品的持续交易,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碳市场最核心的功能是促进节能减排。就是通过透明真实的价格信号,来引导稀缺的碳排放权资源配置,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节能减排。

怎样才能发现透明真实的价格信号?答案是建设一个具备有效性、流动性和稳定性的碳市场,拥有规模化的交易主体、市场化的交易产品和透明化的交易规则,这样才能发现真实的减排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但是,目前中国碳市场是分割的区域市场。首先,规模小,七个试点省市的配额加起来约12亿吨,不到全国碳排放的两成,而北京只是个千万吨级别的市场。

为此,北京环交所拿出5000万元支持全国碳市场的能力建设,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发挥试点市场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育非试点地区的碳市场,扩大市场规模。

其次,市场没有流动性。而碳金融产品创新能够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这也是北京积极开发碳金融产品的主要原因。只有发展碳金融产品,才能使碳金融发挥一般金融融通的功能,引导市场发现碳排放的真实成本,扩大碳交易的广度。

比如回购,解决了企业的融资,同时也能让金融机构能够判断碳排放权的真实价值。要知道,政府和控排企业并不是市场的全部主体,加上金融机构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市场主体。通过这样的市场竞争出来的价格,才能反映真实的履约成本和减排收益之间的均衡。

另外,包括北京在内,目前所有的碳金融产品创新,都只是探索。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设计,来解决信息不对称、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的问题。碳金融产品的设计也会朝着这三个方向努力。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碳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市场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对碳金融产品的需求也更迫切,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也会加快。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相关评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