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两学一做> 先锋故事 > 正文

“三绿”书记

2016-04-20 08:10:18 孙海军 黄海越 李树明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人物小传:

吕伍生,1967年生人,现任明水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常委、明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上挂)、向荣村党总支书记,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明水县优秀共产党员、明水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获明水县重点工程项目突出贡献奖。

2011年11月的一天,吕伍生家里来了几个党员,对他说:“要换届了,回村里当书记吧,大伙儿都盼着你呢!”

吕伍生笑着问:“我能行吗?”

吕伍生问这话,不是他不自信,而是在进行民意调查。其实,他早就有心回村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而且成竹在胸。他没有明确表态,是在等一个人。

第二天,他等的那个人——村党总支书记来了。进了屋,老书记恳切地说:“五兄弟,党总支换届时回村替替哥吧,哥累啊!”

吕伍生点点头。

一个月后,吕伍生在党员、村民的掌声中走上了党总支书记岗位。

绿化:聚了人心

村路坑洼不平,村边垃圾遍布,村民手里缺钱……但在吕伍生看来,这些能用钱改变的都不是事儿,向荣村最大的问题是“人心散了”。

村“两委”会上,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吕伍生踢出的第一脚是栽树。有人不解:为啥不首先想着让大伙儿富起来,而是先栽树啊?

吕伍生说:“绿化,整好环境,先把大伙儿的精气神儿提起来。人心齐了,啥都好办。”

干部们细一琢磨,是这个理儿,干!

吕伍生哥儿五个,他排行老五,初中一毕业就在外打拼,当过力工,包过工程,读过大专,搞过房地产开发。如果明水县有福布斯富人榜,他一定名列前茅。可为栽树,他放下个人事业,一心扑在绿化上:去林业部门“请”树苗,个人垫钱买树苗,领着大伙儿到苗圃起树苗、栽树苗……有几家村民对出工出力啧有烦言,吕伍生就一家一家地拜访,询问他们的难处。生活困难的,出钱出物帮;没地儿打工的,就安排到自家公司上班,干不了重活安排轻活,干不了技术活安排勤杂活。吕伍生此举不仅感动了这几家村民,也让全村人更加感动,认定了这个“当家人”。

人心齐,泰山都能移,何况一个小村子的绿化!没过多少天,向荣村就大变样:街两旁,15米榆柳相间,柳榆间繁花斗艳;家家红墙,红墙书白字标语;户户小桥,小桥连院外大街……1300株树,45 000棵串红,染得向荣村绿意盎然。绿,就像春风一样吹醒了村民奔好日子的心。

接着,吕伍生又带领村民清除了村四周的垃圾山,街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硬化了路面;填平大沙坑,建了一个2000平方米的广场……

一说起这些,在广场上载歌载舞的村民就“扬眉吐气精神爽”:“多亏我们‘请’回了一个好书记。”

绿园:招了财气

“绿化聚人气儿,可花花草草、柳树榆树不当饭吃。要让大伙儿脱贫致富还得干实业,虚泡胀肚的不行。”

可是,招商引资上项目,本来就并非易事,更何况向荣村还有一个“天然”瓶颈——人多地少:人均耕地2.2亩,且有土地红线横在那儿!

一边儿是招商引资需要土地,一边儿是土地瓶颈,怎么办?

村“两委”和村民代表联席会上,吕伍生亮出自己的底牌:回填村北大坑,村民搬迁上楼,宅基地置换。

参会人都愣了一下,突然间掌声骤起。可不咋的,多年来,城里人在村北取土挖沙,留下一片大坑。填平了,盖大楼,用楼房置换宅基地,大伙儿住上了厕所在屋里、冬天有暖气的楼房,村里又有了招商引资用地。一举两得耶,中!中!

决议通过,说干就干。吕伍生上任一年,2012年,村北原来的坑洼地上,9栋共7.8万平方米的居民楼拔地而起,首批177户乔迁入住,置换出300多亩宅基地,建起了绿生源食品产业园,简称“绿园”。

筑好巢,去引凤。一次,吕伍生听人说“(绥化市)北林区有一个人格瓦斯发酵食品生意做得挺大”,不由心里一动,感觉这个产业很适合向荣村。他琢磨了一番,没过几天就前往绥芬河找那个老乡,套近乎,拉感情。老乡说,明水没铁路,交通不便,他就给老乡讲向荣村的优势,说明水县的优惠政策……终于,老乡被他的诚意、胸襟、精明打动了,投资5000万元建起了固斯娜红肠食品加工公司,用他养殖的6万只鸡产的蛋做蛋肠、鸡肉做肉肠。

现在,绿园已入驻中植集团弱碱水、华泉大豆蛋白系列产品深加工、丽霞豆制品、壹丰科技、小芹煎饼、固斯娜红肠等10个项目,年创利税800多万元,安置村民就业240人。

一说起这个,向荣村的村民就一脸的笑:“这些年,我们做得最正确的事儿,就是选他当书记,选对了。”

绿蔬:拓了富路

“人均耕地二亩二,就是绣出玫瑰花来,又能挣几个钱儿?外出打工,抛家舍业,种地的人能不能留在村里打工?”

早在上任村书记前,吕伍生就没有断过琢磨。2012年的一天,他对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说,咱们向荣应该有一个“绿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

“应该是应该,可全村就这么点儿地,一家一块儿的,咋建基地?”

吕伍生有的就是办法。他带着“两委”班子,有目的地一家一家做工作,动员部分村民将承包土地流转给村里。别的地方一亩地的流转费不过四五百元,向荣村一口给价600元。村民一听老乐意了。没多久,村集体就流转来耕地500余亩。

然后,吕伍生跑绥化市,跑明水县政府,争项目、要帮助,带回农开、扶贫、国土等部门的资金3000多万元,建起日光节能温室85栋、大棚25栋、农产品包装车间1个。目前,全村已有温室120栋、大棚60栋,并计划今年再建30栋。

绿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初具规模后,村里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吕伍生又通过招标,引来新粮集团旗下的龙瑞公司种植果蔬,并为村积累增加80万元。

接着,村“两委”与龙瑞公司签订合同,雇用本村村民打工。一栋温室、大棚需要两个人伺候,仅此一项,就有近400名村民实现了守家在地“一块土地挣‘两份儿’钱”。

龙瑞公司的果蔬种植很现代——温室、大棚24小时监控,喷水喷肥既自动又科学更环保,很快就“重拳”打出了黄瓜、秋葵、西红柿、白豆角、油豆角等10个绿色无公害果蔬品牌,并获得有机果蔬认证,规模在全国2000多个县域中位列第134位。

“咱村的‘阿里巴巴村淘代购点,是吕书记率先争取来的。”说起“绿蔬”品牌,村民们一个个表情丰富,“吕书记鼓励村里有知识、懂网络的年轻人开了12家‘微信网店’,透过淘宝网、名牌农产品网,把‘绿蔬’打入了省内外的高端市场,增收十多万元。”

据悉,向荣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由2011年的不足4000元,跃升至2015年的1.5万多元。

春风拂面,榆柳淡绿。吕伍生和党总支一班人正带领着向荣村全体村民沿着全面奔小康的大路迅跑。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相关评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